挪窮窩 換窮業 拔窮根
彭水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
7月6日,三義鄉蓮花村建卡貧困戶王勝權和往常一樣,來到離家只有幾分鐘的食用菌扶貧車間上班。“如今我們兩口子都圍著扶貧車間‘轉’,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。”
中國彭水網(融媒體記者 楊元忠) 7月6日,三義鄉蓮花村建卡貧困戶王勝權和往常一樣,來到離家只有幾分鐘的食用菌扶貧車間上班。“如今我們兩口子都圍著扶貧車間‘轉’,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。”
蓮花村是彭水12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之一。2019年8月,王勝權和老伴搬進蓮花村,住進三室兩廳的新房子,說起今天的幸福新生活,老兩口笑得合不攏嘴。
近年來,彭水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“頭號工程”,堅持“挪窮窩、換窮業、拔窮根”,加大集中安置力度,采取“政府統規、群眾委托代建”模式,建成三義鄉蓮花村、大埡鄉冬瓜村等12個集中安置點,實現貧困群眾“搬得出、穩得住、能致富”。
如何讓貧困群眾搬得出?縣委、縣政府將易地扶貧搬遷納入全縣脫貧攻堅“八大責任體系”“六個精準”“五個一批”的重中之重,作為“一把手”工程高質量推進,按照“群眾申報、村級評議、鄉鎮審定、開展驗收”的原則,充分發揮群眾的選擇權、參與權與監督權,公開宣講政策、公開評議對象、公示評議結果,實行“零利潤”建設、成本價供房,實施“交鑰匙”工程,確保搬遷戶自籌不超1萬元便擁有一套安置住房,不因建房而大額負債,對經濟特別困難的搬遷戶實行“兜底搬遷”。截至目前,全縣12個集中安置點已安置貧困群眾268戶1002人。
如何讓搬遷群眾穩得住?彭水堅持“兩條腿”走路:合理科學規劃選址,引導搬遷群眾向“城鎮、景區、工業園區、農業基地、農民新村”等5個區域搬遷。合理完善配套實施,加快安置區水、電、路、氣、網等基礎設施和教育、衛生、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,累計投入67158.6萬元,配套完善基礎設施、公共服務設施,為后續穩定脫貧致富創造良好環境。縣發展改革委主任王傳軍表示,彭水堅持“政府主導、企業主體、搬遷戶參與”,12個集中安置點結合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,按“一點一品”全面配套農產品加工、旅游接待、中藥材種植、淡水養殖等12個產業設施項目,助推搬遷群眾脫貧穩定增收。
如何讓搬遷群眾能致富?彭水2018年出臺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實施方案,及時促進產業發展落實落地,擴大產業對搬遷群眾覆蓋面、帶動搬遷戶能致富。對12個安置點投入資金2600萬元,堅持“一點一品”強化后續產業配套,用于“扶貧車間、淡水養殖基地、種植大棚、凍庫、鄉村旅游設施”等配套建設;對分散安置區,投入資金3500萬元用于產業設施建設,帶動搬遷群眾就業增收。
搬遷的目的是脫貧。彭水圍繞搬遷后半篇“文章”,建立“龍頭企業+集體經濟+搬遷農戶”利益聯結機制,實現“資源變資產、資金變股金、農民變股東”,讓貧困群眾搬出大山,“搬”出幸福新生活。據統計,全縣目前已帶動搬遷戶就業務工300人,實現戶均增收12000元以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