彭水三義鄉村民李方龍返鄉創業——
從愁銷到暢銷 珍珠雞“飛”出大山
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三義鄉曾是出了名的窮鄉僻壤,地無三尺平,山高坡陡還缺水,長期發展不起產業。可李方龍卻在這里辦起了特色養殖合作社,帶領農戶養起了珍珠雞。
中國彭水網(重慶日報記者 張亦筑)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三義鄉曾是出了名的窮鄉僻壤,地無三尺平,山高坡陡還缺水,長期發展不起產業。可李方龍卻在這里辦起了特色養殖合作社,帶領農戶養起了珍珠雞。
三義鄉特色養殖合作社養殖的珍珠雞。 (受訪者供圖)
11月3日,重慶日報記者在養殖場看到:干凈整潔的雞棚里,上千只珍珠雞爭相啄食;周圍的山地上,到處有珍珠雞在“散步”。作為合作社的創辦人,看著眼前這一切,今年36歲的李方龍由衷欣喜。
這不僅是因為雞養得好,更因為雞還不愁銷。
艱難起步
購進2萬只雞苗,養大了卻銷不出去只能“送人”
李方龍是三義鄉弘升村人,13歲就外出到浙江、福建打工,干過十幾份工作。
2014年底,剛過而立之年的李方龍,回到土生土長的地方想干一番事業。三義鄉受地理環境限制,種莊稼不行,可以搞養殖。次年,他就專門到湖南去學習珍珠雞養殖。
李方龍是個膽大的人,學成后他一下購回來2萬只雞苗,修建了一個30畝的養殖場,而且90%以上的雞都存活了。
他瞄準的是中高端市場,從湖南引進回來的雞苗品種好,在養殖過程中采取林下放養的方式,堅持喂食五谷雜糧,還加入了中草藥,因此雞的品質也很高。但由于沒有聯系好銷路,結果珍珠雞滯銷。
為了搞養殖場,李方龍花光了30多萬元的積蓄,還借了50多萬元。無可奈何,他決定把這些雞拉到重慶主城區免費送。
他自己開著大貨車一次性拉了200多只雞到主城區的住宅小區、單位食堂搞贈送,唯一的條件,就是加他的微信。“虧是虧大了,但至少可以得到些用戶資源。”
就這樣,他晚上開車返回三義鄉裝雞,白天又開車到主城區送雞,前前后后跑了多少趟,他已記不清了,只記得微信群最多的時候有700多人。
扶貧幫扶
脫貧攻堅駐鄉工作隊幫忙牽線搭橋,與大型餐飲企業簽下10年訂購協議
李方龍的窘境持續了一年多,終于在2017年脫貧攻堅駐鄉工作隊進駐三義鄉之后,發生了改變。
駐鄉工作隊由市發改委扶貧集團各成員單位派出干部組成,他們不僅在自己朋友圈幫忙推銷產品,有的還協調自己所在單位的資源,讓李方龍的珍珠雞在輕軌、高速公路沿線免費打廣告,有的則幫忙牽線搭橋,讓他與主城的大企業洽談合作。
“廣告一打,效果馬上就出來了,好多電話陸續打來。”
當年,他又被推薦到位于南坪的重慶國際會展中心參加展銷會。在那里,他遇到了第一位大客戶——全國百強餐飲企業重慶五斗米集團的采購負責人。
五斗米集團派專人到三義鄉實地考察后,雙方最終簽下了10年的訂購合作協議,每年訂購3萬只雞。
珍珠雞的銷路一下子打開了,當年合作社就扭虧為盈。2019年,珍珠雞的銷售量超過5萬只,產值700多萬元。
李方龍還注冊了“弘升珍珠雞”的商標,打造品牌提升市場影響力。珍珠雞“飛”出了大山。如今,在主城區的很多超市、餐廳、園區食堂等,都能看到他的產品。
帶頭致富
“協會+基地+專業合作社+科技示范戶”的模式,帶動當地農戶養殖珍珠雞
不僅把自己的事業干起來,李方龍還成為當地的“致富帶頭人”,讓其他農戶也一起脫貧致富。
實際上,李方龍在2016年就成立了三義特色養殖專業技術協會,成為彭水縣農技協的一員。在這個“80后”的帶領下,通過“協會+基地+專業合作社+科技示范戶”的模式,當地有50多戶農戶都養起了珍珠雞。2019年,協會共幫扶貧困戶70戶,戶均增收一萬元以上。
弘升村村民李開國,過去家里除了有兩位老人要贍養,還要供養3個兒子讀書,2014年因學致貧。2016年,在外打工的他回鄉加入協會,一直在合作社務工。
除了務工有穩定的收入,他還成為當地的珍珠雞養殖大戶。2019年他自養了1500多只珍珠雞,加上在合作社務工以及入股分紅,年收入超過了3萬元,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。
如今,協會已經發展了123名會員,除了三義鄉以外,彭水自治縣下轄的諸佛、平安、蓮湖、普子、石柳、喬梓等地也建立了養殖基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