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役軍人羅洋:退役不退志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
冬日的早晨,霧氣正濃。在郁山鎮坪陽村2組的油茶種植基地里,一片繁忙的景象,十幾名工人正在忙著栽種油茶苗。
中國彭水網(融媒體記者 楊春燕 郭明瑞 陳宣霖)冬日的早晨,霧氣正濃。在郁山鎮坪陽村2組的油茶種植基地里,一片繁忙的景象,十幾名工人正在忙著栽種油茶苗。
村民們在種油茶。 融媒體記者 楊春燕 攝影
“我一共流轉了4畝土地給公司用于發展村集體經濟,平時沒事的時候我們就在這里干活,每天能拿到70塊的工資,每個月能收入一千多塊錢,在支書的帶領下,收益還是可觀,我們也非常滿意。”郁山鎮坪陽村村民黃光瓊說,以前農閑時都無事可做,現在可以到油茶種植基地干活。
黃光瓊口中的支書就是坪陽村黨支部書記羅洋。今年47歲的羅洋,是土生土長的郁山人。1996年,羅洋從部隊退伍后,打過工,做過生意,是當地村民眼中的能人。
2010年換屆選舉,羅洋成為坪陽村黨支部書記,那時的坪陽村產業一片空白,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,土地成了撂荒地。看到家鄉缺少規模化的產業,群眾增收途徑單一,羅洋下定決心要發展產業帶動村民增收。
“一個地方沒有產業,群眾要落后,經濟也沒有增長,必須要改變村里的發展現狀。”羅洋說。退役不退志,退伍不褪色。憑著軍人敢打敢拼的勁,羅洋大力發展村集體產業,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。
“最初我們發展的產業是辣椒,但是由于設施沒跟上,勞務費過多,種子的成本費過高,銷售渠道短缺等原因導致發展的辣椒出現了虧損。”羅洋說。
汲取辣椒產業失敗的經驗,羅洋及時調整了產業發展方向,由于郁山一直以來有紅薯加工的歷史,因此決定選擇種植紅薯作為新的發展項目。
郁山鎮村民種植紅薯有著悠久的歷史,市場需求廣。2016年,羅洋因地制宜,決定在本村發展紅薯種植,按照“公司+基地+農戶”的合作模式流轉土地500余畝,村民除每年每畝獲得100元流轉土地的費用外,還可以通過在基地務工的方式實現增收。
羅洋介紹,每年紅薯收入兩百多萬斤,全部賣給郁山紅薯粉生產廠家,收入在十五萬元左右,除開成本后,純利潤在五萬元左右。
紅薯種植步入正軌之后,考慮到紅薯的銷售期只有短短幾個月,為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,羅洋想到要提升收入,必須延長產業鏈,提升產品的附加值,才能賣出更高的價錢。2018年,羅洋籌集資金,在村里建起了紅薯粉加工廠,打造起了一條持續的紅薯產業鏈,年產值突破30余萬元。
“當初那兩年就僅僅是賣出去,后來我們又謀劃發展從粗加工到生產再到銷售的環節,這個利潤比原來單一種植紅薯高得多。”羅洋說。
如今,在坪陽村不僅發展了紅薯產業,同時村里還利用流轉土地和套種的方式,發展起了油茶和脆紅李,總面積1000余畝,帶動60戶農戶就業增收。
目前,坪陽村村集體經濟流轉土地上千畝,涉及60戶村民,村民戶均增收在8000元以上,讓以前的產業“空白村”變成了真正的“實業村”。
郁山鎮坪陽村村民鄧明書告訴記者:“我們這里的村民都很信任羅書記,都愿意把土地流轉出去發展產業,我們年紀大了不方便出去務工,村里有了產業,我們還可以就近就業,找點零花錢。”
為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,2020年,村集體產業紅薯粉、油茶、脆紅李統一注冊了商標,帶動農產品走向規模化發展。
“接下來我們將實行電商線上線下共同銷售的模式,去擴大我們的銷售量,增加我們的產品收入,進一步帶動當地群眾就業,助力群眾增收。”談及下一步的打算,羅洋信心滿滿的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