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義鄉:繪就鄉村振興新篇章
基礎設施的變化,讓三義鄉村民生產生活更加便利便捷。探索發展“五小”經濟,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;創新“產業村長”,帶動貧困農戶發展產業;創新“一道菜+”模式,助推農特產品銷售;探索“雙五”發展模式,提升群眾參與產業發展的力度。
中國彭水網(融媒體記者 趙 勇 楊麗媛 郭明瑞)“小車開進來、走路不濕鞋、吃水不用抬、煮飯不用柴”。
基礎設施的變化,讓三義鄉村民生產生活更加便利便捷。
探索發展“五小”經濟,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;創新“產業村長”,帶動貧困農戶發展產業;創新“一道菜+”模式,助推農特產品銷售;探索“雙五”發展模式,提升群眾參與產業發展的力度。
產業發展模式的創新,產業結構調整及時到位,換來的是群眾增收年均增長率達到了13.9%。
基礎設施建設,美了鄉村;產業轉型發展,富了百姓。
蓮花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
全鄉3個貧困村全部銷號,605戶貧困戶2277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,貧困發生率從37.7%降至“0”。
深度貧困得到有效解決,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,三義鄉正繪就這鄉村振興新篇章。
鄉村美起來
“路修好了,不僅走路方便,就是搞生產從來都沒有這么方便過?!痹谌x鄉蓮花村,談起現在日子的變化,王勝權最大的感慨就是交通的變化。
典型的“山中夾山、溝中夾溝”地貌,讓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成為生活在這里村民世世代代的追求。直到2017年,全鄉通暢路僅有49公里。
修好一條路,帶動一片發展。2017年以來,三義鄉加快農村交通建設,新建農村通暢公路179.8公里、通達路28公里、入戶路及產業路17.3公里。
山間道路蜿蜒、阡陌相連,甚為壯觀。“一環兩干多支線”的交通體系,讓三義鄉村民徹底解決了農村“出行難”問題。
醫務人員行走在巡診路上。
交通巨變只是三義鄉強化要素投入,激活發展新動能的一個縮影。在脫貧攻堅工作中,三義鄉堅持讓基礎設施先行脫貧,加大水、電、路、訊、房等建設力度,讓貧窮落后的鄉村美了起來。
貧困戶全住房率由2017年的60%提升至100%;
人行便道覆蓋率由2017年的60%提升至100%;
貧困戶電力保障率由2017年的90%提升至100%;
農村集中供水率由2017年的60%提升至100%;
貧困戶安全飲水率由2017年的60%提升至100%;
行政村通客車率由2017年的0提升至100%;
村民小組公路通暢率由2017年的50%提升至100%;
村民小組通寬帶比例由2017年的0提升至100%。
……
一項項提勁鼓氣的數據,是一件件脫貧攻堅項目實施的成果,這些成果給當地群眾帶來的是生產生活的便利便捷。
蓮花村便民服務中心。
建好設施重要,管好設施更重要。三義鄉堅持建管并用。比如,為了管好用好供水設施,按照“誰受益、誰管護”原則,村里施行“池長制”,每個“池長”管護一口蓄水池,負責蓄水池的雜物清理、設施設備維護等工作。
“池長”制度化解了飲水難題,增強了農村安全飲水保障能力。
如何進一步建好、管好基礎設施,激活發展新動能,三義鄉黨委書記李小平表示,將全力鞏固脫貧成果、完善基礎設施、提升公共服務、改善人居環境,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村民富起來
“產業村長” 王子高,帶領弘升村村民發展690群中蜂養殖,分布在村里7個集中養殖點,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,當地村民通過“甜蜜事業”過上甜蜜生活。
“產業村長”侯春均,在蓮花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種植羊肚菌、加工羊肚菌,不僅讓村民搬得出,而且穩得住、有就業。一朵小小的羊肚菌撐起了村民的致富傘。
在“產業村長”的帶領下,三義鄉每個村都形成了有特色有規模的龍頭產業。
產業發展讓村民富起來。
“產業村長”解決了吃飯問題。創新實施“產業村長”制度,是三義鄉創新了產業推動機制的一個縮影。
據了解,為了確保產業結構調整及時到位,三義鄉結合當地實際,還探索創新了各種產業發展模式:
探索發展“五小”經濟,解決了產業結構單一、農戶增收效益低下問題,拓寬群眾增收渠道;
創新“一道菜+”模式,破解了農產品銷售難題,每年通過消費合作協議,銷售珍珠雞20萬只,助推農特產品銷售;
探索“雙五”發展模式,解決了群眾在村級產業發展中參與度低難題,通過黨組織牽頭、企業引領、基地帶動、合作社組織、農戶(貧困戶)參與的“五聯”經營,土地、資金、資源、技術管理、集體資產“五類”參股模式,提升群眾發展參與度。
……
黃美淑正在給豬喂食。
目前,三義鄉因地制宜發展脆紅李、烤煙、畜禽養殖及中藥材等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,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,穩定發展烤煙3000余畝、中藥材6000多畝、脆紅李1500余畝、漆樹1400余畝、高淀粉紅薯和辣椒800余畝、高山蔬菜1100余畝,每個村均有1—2個穩定增收產業。老百姓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8292.5元提升至2019年的10764元,年均增長13.9%,村集體經濟實現從無到有,全面消除“空殼村”“薄弱村”。
產業轉型發展,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、富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