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好“生態牌”念活“發展經” 彭水青山綠水繪長卷
重慶彭水網(融媒體記者 趙 琴)彭水最大的優勢是生態,最大的資源也是生態。
保家鎮白茶基地。
近年來,彭水堅持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,學好用好“兩山論”,走深走實“兩化路”,堅持打好“綠色牌”,擦亮“生態”名片,將生態優勢轉化成資源優勢,將資源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,推動彭水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。
生態建設結碩果 擦亮“生態”底色
藍天白云、青山碧水。這樣的景致,對于彭水來說,是“家常便飯”,不再奢侈。
這樣的好生態好環境,得益于彭水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,深入開展環保“五大行動”,千方百計實現天更藍、水更清、空氣更清新,擦亮彭水生態名片。
烏江畫廊馬峰峽。
守住天藍底線,讓空氣常新。
在整治大氣污染方面,彭水全面加強對涉排氣工業企業的執法檢查力度,督促做好環保治理設施的運行維護,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;加大施工工地揚塵管控,開展機動車道路抽檢和執法監測工作,開展城區經營性燃煤及餐飲油煙專項整治。
數據顯示,2019年,彭水縣城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52天,優良率96.44%。2020年,彭水縣城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59天,優良率達98.1%。
守住水清底線,讓綠水長流。
嚴格落實“河長制”,運用大數據智能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,以河長制促河長治;制定水域清漂管理制度,逐步實現“水清、河暢、岸綠、景美”的目標;加強城鄉引用水源地、次級河流及湖庫、城鎮污水垃圾和工業企業等水污染治理,“讓一江碧水、兩岸青山美景煥發新的風采”。
2020年,彭水轄區地表水質總體為優,城鄉集中式飲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%,境內河流水質全年均達到或優于Ⅱ類,城市水質指數排名全市第一。
守住靜美底線,讓環境清幽。
切實開展縣城噪聲綜合整治,嚴格夜間臨時施工許可審批,嚴控交通噪聲,加大廣場、娛樂場所和商業活動噪聲整治力度,建成區噪聲達標區覆蓋率達100%。噪聲污染得到有效治理。
生態成為彭水底色。
滿目山川披綠裝 生態富民好“錢景”
初夏時節,行走在彭水大地,目之所及的山林郁郁蔥蔥,是濃得散不開的綠色。
綠色,是彭水的四季底色,也是彭水的潛力所在。
喬梓鄉發展經果林產業,游客前來采摘梨子。
近年來,彭水著力做好興綠富民、綠色崛起的大文章,通過筑牢綠色生態屏障、做強特色林業產業,全面提升林業發展水平,打開了一條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“雙豐收”的通道。
眼下,正是蘋果桃幼果生長的重要時期,在鹿角鎮烏江村張洪勝的蘋果桃基地里,村民們正在進行追肥管理。
“今年已經是種植蘋果桃的第7個年頭了,目前投產的有600多畝。”張洪勝介紹,2014年,結合退耕還林政策,他在當地種起了蘋果桃,經過幾年的發展,蘋果桃種植面積越來越大,從起初的500多畝發展到現在1000多畝,曾經的荒山也成了集生態綠色、觀光休閑、采摘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旅游點。
蘋果桃基地通過土地流轉、務工收入,為村民拓寬了增收門路。不僅如此,張洪勝成立綠健桃樹種植專業合作社,將農業與旅游相結合,以“專業合作社+貧困戶”,吸納社員209戶共809人,其中貧困戶有22戶。
張洪勝的蘋果桃基地只是全縣退耕還林讓荒山成青山再成“金山”的縮影。
2014年新一輪退耕還林啟動以來,彭水把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定位以經濟林為主,在各鄉鎮(街道)分別連片打造1個1000畝以上的林業產業基地,示范帶動全縣退耕還林工作,擴大油茶、核桃、紅椿、李子、竹子、茶葉、梨子七大產業基地規模,在全市率先成立林業產業協會,集中優勢資源發展經濟林產業。
與此同時,彭水還扎實推進石漠化治理工程,探索推行“高山防護林、中山用材林、平壩經濟林、旅游沿線景觀林”的石漠化治理模式,著力實施荒山造林、封山育林等造林綠化工程。
山川披綠,林海生金。
7年后,全縣新增森林面積46萬畝,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0.1%,其中經濟林達36萬畝,全部投產后可實現產值30億元,真正實現建設綠色經濟高地的目標。
彭水正以綠色為底,提筆描繪著一幅幅生態富民的新畫卷。
生態產業大發展 筑起經濟新基石
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。
近年來,彭水依靠生態、培育生態,牢固樹立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,把“干凈的水、清新的空氣、健康的食品”等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,推動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。
如何點綠成金,讓彭水人民守住綠水青山共享“綠色福利”?
森林覆蓋。
彭水大力發展生態經濟,念好“山字經”,做好“水文章”,種好“搖錢樹”,打好綠色“生態牌”,著力推進生態農業、生態工業、生態旅游發展,真正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,實現生態與經濟同頻共振。
——抓實生態農業。
彭水按照“一鄉一業、一村一品”思路,因地制宜、因戶施策,發展紅薯、烤煙、畜禽養殖以及中藥材等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。全面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制度體系,基本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、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格局,全面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,使農民更加富裕、鄉村更加生態宜居。
——做優生態工業。
彭水聚焦“綠”元素擦亮高質量發展底色,實施產業準入控制工程,嚴格產業環境準入,堅持低碳、循環、無污染等產業發展定位。大力發展以太極水、自熱食品、紅薯精深加工等為主的健康食品產業,以節能環保、智能裝備等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,以制鞋、服裝等為主的特色輕工產業,以水電、風電等為主的清潔能源產業,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贏。
——壯大生態旅游。
彭水把旅游業作為第一支柱產業,深入推進全域旅游和“旅游+”發展戰略,突出品牌引領、活動助推,強化旅游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,著力構建形成以旅游產業為紐帶的關聯型生態經濟發展體系,努力把彭水“干凈的水、清新的空氣、健康的食品”等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、經濟優勢、發展優勢。
如今,生態產業成為彭水經濟發展的新引擎,村民們紛紛端上了生態碗,鼓起了錢袋子,真正實現了生態美、產業興、百姓富的有機統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