靛水街道桂花村:南瓜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“金瓜”
10月8日,在靛水街道桂花村6組,村民廖培良正組織村民在南瓜地里采摘南瓜,工人正忙著采摘、裝運成熟的南瓜,現場一派繁忙的景象。
重慶彭水網(融媒體記者 楊春燕 文/圖)10月8日,在靛水街道桂花村6組,村民廖培良正組織村民在南瓜地里采摘南瓜,工人正忙著采摘、裝運成熟的南瓜,現場一派繁忙的景象。
“這是我種植南瓜的第一年,一共種植了160畝,看著這南瓜長勢還不錯,今年應該是一個豐收年。”廖培良說。
因地制宜
種植南瓜160畝
前些年,廖培良一直在家里發展產業,油茶、紅薯、中藥材等他都嘗試過,積累了多年的種植經驗。今年,他考慮到紅薯種植需要的勞動力比較大,在家里的勞動力以老年人居多,如果大規模發展紅薯比較困難,廖培良經過思考,決定在家里發展南瓜,種植南瓜成本低,需要的勞動力也比較小。
廖培良經過考察,發現南瓜具有結瓜周期短、產量高、易管理、口感獨特等特點,市場前景好,加上桂花村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,非常適宜南瓜的種植。于是今年4月,廖培良從海南購進南瓜種子種植了160畝南瓜,
自廖培良發展南瓜種植以來,他接受技術培訓,還自己通過網上學習南瓜種植技術,確保南瓜種植管護到位、增產增收。
記者了解到,廖培良種植的160畝南瓜,畝產量可達2000斤左右,而投入成本每畝僅需要500元左右,經濟價格相當可觀。
經過精心管理,當初的南瓜苗已生長茂盛,結出了一個個南瓜。為了打開市場銷路,廖培良還與海南那邊的種子提供公司簽訂了購銷合同和保底價協議,形成了訂單農業,在市場價格浮動時,公司會以0.75元每斤的保底價格進行收購,這既保障了銷路,又保障了農戶的收入。
基地務工
帶動村民增收
走進南瓜種植基地,陣陣瓜香從田間地頭散發而出,一個個肉厚結實的南瓜掩映在藤蔓和綠葉中,村民們在瓜地里忙著采摘、搬運、裝車,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。
自廖培良發展產業以來,不僅自己增收了,還帶動了當地不少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和務工達到增收。
“我們本身年紀大了,出不了遠門,就在南瓜基地打工,平時一天100元。”桂花村5組村民文楊進說。
南瓜種植、管理、采摘需要大量的勞動力,滿足了像村民文楊進等群體的務工需求,為他們增加收入。
在種植管理方面,基地推行無公害種植,做到施農家肥、人工除草,有效促進了南瓜的豐收,帶動了村民們在家門口就業,實現了增收。
廖培良介紹,由于采取生態種植方式,結出的南瓜瓜味香甜、肉質粉糯細膩、口感好,深受消費者青睞,預計今年總產量可以達到30萬斤以上。
下一步,廖培良將擴大南瓜種植規模,繼續改進種植技術,把南瓜推向更大的市場,實現增收致富。
“產業村長”
為村民服務
當天,廖培良再一次來到村民廖培勇的紅薯地里查看紅薯的長勢。
“摘心、提蔓,簡單的管理,只是為控制紅薯旺盛生長,減少養分消耗。”廖培勇談起紅薯種植技術頭頭是道。他說,今年收入肯定好,之所以有信心種植,有底氣過好日子,不僅因為國家政策支持,還有“產業村長”的幫助。
據了解,去年,廖培良被聘請為村里的“產業村長”。工作職責很明確:協助搞好桂花村產業規劃,加強對群眾生產技術服務指導,幫助農產品產銷對接。
“這是一份榮譽,更是責任。”廖培良說,村里聘請我為“產業村長”,就不能光想著自己怎么做大做強,也要想著幫村里搞好產業,拓寬群眾增收門路。
廖培良擔任“產業村長”以來,自己的合作社致力于發展種養殖業,帶動了附近村民增收致富,去年一年支出的務工費就接近20萬元,帶動農戶人均增收2000余元。
廖培良不僅僅種植了160畝南瓜,還養殖了300余頭生豬,為了更好的發展產業,還成立了彭水縣良花信勇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。
“下一步我將更好地發展自己的產業,只有把自己的產業發展好了,才能更好的為村民的產業發展服務,促進村民的產業、產品與市場有效銜接。”廖培良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