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依河社區的枇杷熟了
石旮旯種出“致富果”
重慶彭水網(融媒體首席記者 趙 勇 融媒體記者 周術軍)5月31日,走進紹慶街道阿依河社區5組的枇杷種植基地,青枝綠葉之間, 一顆顆黃澄澄的枇杷掛滿枝頭、壓彎樹枝,煞是誘人。
村民在紹慶街道阿依河社區6組枇杷園采摘枇杷,收獲的喜悅溢于言表。 融媒體首席記者 趙 勇 攝影
居民彭位華一手提竹籃,一手拿鐵鉤,竹籃里放著一把小鋸子,正在自家的枇杷園忙著采摘枇杷。只見他把一根枇杷樹梢鋸斷,然后在樹梢上挑選著符合客戶要求的枇杷。
“把樹枝鋸斷了,明年可就沒有啰?”記者疑惑地對彭位華說。“不要看著果子多。個頭小、長相不好,賣不成錢。”彭位華道出了鋸樹采摘枇杷的緣由。
彭位華家的枇杷園原來是一片石漠化區域,后來,當地政府通過石漠化治理的方式,在阿依河社區打造200多畝枇杷園,在治理好石漠化的同時,力求通過發展經果林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。彭位華家的幾畝石漠化地也被打造成了枇杷園。
“讓石旮旯變成果園,不僅山綠了,還有收入,當時心里挺高興的。”彭位華說,每年枇杷掛果時,滿樹黃澄澄的枇杷,看著喜人,就是顆粒小、品相不好,賣不出好價錢,一到成熟的季節,大部分都爛到地里。
“一直懷疑是品種出了問題,所以就沒有進行管護。”彭位華說,2021年,在社區駐村工作隊的組織下,他和其他部分居民代表一同到外地考察枇杷種植情況。“不看不知道,看了嚇一跳。一樣的品種,別人的枇杷樹很矮,都在2米左右,但是枇杷差不多雞蛋一樣大,產量高,收益好。”
彭位華說,除了外出學習,駐村工作隊還聯系了枇杷種植專家進入枇杷園,手把手教大家如何修枝整形、矮化樹樁,如何科學施肥、疏花疏果。
看著一棵棵枇杷樹被攔腰鋸斷,彭位華雖然嘴上說著好,心里卻犯起了嘀咕。“枝丫都鋸少了,還能結出好果子?”于是,在果樹矮化上他留了“后手”。為了保險起見,他只將一部分枇杷樹進行矮化修枝整形。“總覺得把樹鋸矮了,心里面沒有底。”彭位華說。
“你看,矮化樹樁、疏花疏果后的枇杷個頭大、品相好,還能多賣很多錢。”彭位華說,有了實實在在的對比,他決定今年過后,嚴格按照技術要求,進一步把自己的枇杷園管理起來,增加更多的收入。
和彭位華家的枇杷園只有一溝之隔的枇杷園,是彭云祥家的枇杷園。彭云祥也是參加外出學習的居民之一。在果樹專家進入田間指導后,他就“下重手”按照專家指導的方法把樹枝矮化,嚴格按照要求施農家肥,進行疏花疏果管理。“有的樹就像砍掉了一樣,10幾米高,我硬是把它鋸到只有 2、3米。”
“種果樹,硬是要講科學才得行。”彭云祥說,目前,他家的150多棵枇杷采摘已接近尾聲,果子很受顧客歡迎,供不應求。“今年已經收入2萬多元,比原來增加了一倍。”
據阿依河社區駐村第一書記唐潛寧介紹,在紹慶街道的支持下,駐村工作隊和社區還積極向縣鄉村振興局、縣科協等單位申請,進一步加大阿依河枇杷園的打造力度,引導更多村民科學管護,讓原來的石旮旯,真正種出了 “致富果”,讓枇杷園變成群眾增收致富的產業園。
“駐村工作隊還采用線上推廣、線下銷售、預制訂單等方式,擴展銷售渠道。”唐潛寧說,駐村工作隊和社區兩委還將結合當地區位優勢,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,引導群眾進行精細化管護,助推鄉村產業振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