縣畜牧發展中心畜牧技術推廣站鄧小龍
傾情科技服務 助推畜牧發展
推廣飼養管理、疫病防控、糞污處理、飼草種植與加工等畜牧業的關鍵技術,是他的工作要求;積極參與新型職業農民、創業致富帶頭人等各類培訓的授課,走村入戶對畜牧產業進行現場指導,是他的工作日常;他就是2022年彭水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鄧小龍。
鄧小龍正在查看養殖戶的飼草。 融媒體記者 冉江陵 攝影
“獲得這個榮譽,非常榮幸,也非常激動,我工作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,我會繼續努力,為老百姓服好務,助推畜牧業高質量發展。”縣畜牧發展中心畜牧技術推廣站副站長鄧小龍這樣說道。
立足崗位
開展技術指導
“這個飼草有一點兒問題,正常的應該是有一點偏綠的,你看,你這已經泛黃了,營養有點流失,青貯水分要控制在60%-75%,要注意收割時期……”
“這頭牛平時是不是胃口不太好,早上喂的飼草都沒吃完,可能是胃腸不好,可以給它先驅蟲,再喂開胃健脾藥治療。”
6月7日,記者見到鄧小龍時,他正在靛水街道火石埡社區戶戶順肉牛養殖場開展入戶指導。
在現場,鄧小龍對飼草、牛及其糞便等依次進行查看,有問題便會立馬展開詢問并提出解決方法,面對農戶的疑問一一作出解答并上手進行示范。
“鄧站長經常來幫我們指導飼草加工、儲存和肉牛的飼養管理、疫病防控、改良繁殖,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。”肉牛養殖場負責人文光平說,每一次的入戶指導,從飼喂方法到疫病防控,每一個步驟他都會認真查看、多次強調。
記者了解到,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,鄧小龍日常工作主要是對畜牧產業的生產、防疫、環保等方面進行現場指導,走訪農戶及養殖場,解決養殖戶的實際問題。
“我們平時還根據各鄉鎮的需求,開展以畜禽的飼喂管理、疫病防控為主的實用技術培訓。”鄧小龍介紹,通過實用技術培訓,拓寬養殖戶發展視野,提高養殖技術水平與養殖效益,助推畜牧產業發展。
自工作以來,鄧小龍走村入戶對畜牧產業的生產、防疫、環保等方面進行現場指導,走訪農戶及養殖場1000余次,參加養殖實用技術培訓100余場次,培訓人員達5000余人次。
潛心學習
致力技術推廣
為了更好地做好技術推廣工作,鄧小龍認真負責做好本職工作之余,還不斷學習并總結工作經驗,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。
“只有自己專業技術扎實了,才能更好地為農戶提供服務。”鄧小龍介紹,平時積極學習飼養管理、疫病防控、糞污處理、飼草種植與加工等畜牧業關鍵技術,并學以致用,指導養殖戶提高養殖水平。
同時,鄧小龍還配合市畜牧技術推廣總站,結合全縣實際情況,做好AI智慧生豬養殖技術、肉牛快速育肥技術、異位發酵床糞污處理等技術的推廣。
如何解決種養主體分離、畜禽規模集中養殖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,這是鄧小龍長期以來思考的問題。
近年來,鄧小龍和同事一直積極推廣糞污處理與利用技術,通過前期調研、規劃,指導養殖場(戶)配套糞污處理設施設備,正確處理、利用糞污,牽頭實施畜牧糞污處理資源化利用(整縣推進)項目共實施839家,全縣養殖場糞污設施配套率與糞污綜合利用得到顯著提升。
鄧小龍說:“我們還積極推廣固體糞便堆肥、污水肥料化等糞污處理模式,將干糞、肥水用于‘果、蔬、糧、林’種植基地澆灌利用。實現種養結合、循環利用,糞污‘變廢為寶’,形成‘畜禽-有機肥-果、糧、蔬、林’畜禽養殖綠色可持續性的良性發展,提升經濟效益,推動生態振興。”
發揮職能
助力鄉村振興
目前,鄧小龍除了做好縣畜牧發展中心畜牧技術推廣站的工作外,他還是龍塘鄉黃金村的駐村工作隊員。
“去年6月到黃金村駐村之后,在入戶走訪中,我就發現一些農戶飼喂方式比較落后,也缺乏養殖技術。”鄧小龍說。
在駐村期間,鄧小龍便充分發揮自己的職能職責,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解決當地農戶的畜牧養殖問題,普及畜禽飼喂方式和飼養模式,提高農戶的經濟收益。
記者了解到,去年7月,在一次日常入戶走訪中,鄧小龍發現黃金村6組脫貧戶高萬權飼養的牛患上了結節性皮膚病,并伴有初步癥狀。他立即教授高萬權救治方法,詳細講解日常飼養管理的相關注意事項,降低了經濟損失。
同年9月,鄧小龍為村民汪明山出謀劃策養殖肉牛,指導其科學修建牛圈與飼喂方法等,并將傳統的散養模式變成圈養集中育肥模式,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經濟收益。
鄧小龍說:“我是一名駐村工作隊員,也是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,能幫助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是我的職責所在,我也感到非常自豪。”
談到接下來的打算,鄧小龍告訴記者:“我將繼續以服務三農為宗旨,當好三農政策的宣傳隊、農業科技的傳播者、科技創新的領頭羊,為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,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,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