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柳鄉石柳村
社區“大家庭”演繹溫馨“大團圓”
重慶彭水網(融媒體記者 陳興盛)最近,家住石柳鄉場鎮的村民劉成瓊,收到了3萬余元來自場鎮村民的集體捐款,解決了家里的燃眉之急。
“一方有難八方支援。”這是石柳鄉石柳村黨支部副書記馮慶國當初與幾位村民牽頭成立“場鎮大家庭”的初衷。
這次,村民劉成瓊生病急需用錢,馮慶國得知后,立即與“場鎮大家庭”的核心管理成員商量,決定發動場鎮120余戶村民為其捐款,幫助她渡難關。
“大家一致同意,于是就在微信群里把這個決定告訴所有村民,發動大家力所能及地為劉成瓊捐款。”馮慶國說。
100元、200元、300元、500元……一時間大家通過微信向劉成瓊送去愛心,盡一點鄉親們的綿薄之力,短短幾天時間,就為劉成瓊捐了3萬余元。
這件事情讓“場鎮大家庭”發起者之一的馮慶國很欣慰。
“當初發起成立大家庭,就是為了團結場鎮村民,讓大家心往一處想、勁往一處使,讓鄉親、左鄰右舍和睦共處,尤其是村民有個大凡小事,大家都能聚在一起把事情辦好。”馮慶國說。
組建“場鎮大家庭”
馮慶國回憶,在2018年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,他和幾位好友聚在一起納涼喝茶,大家都感嘆,雖然如今日子越來越好,鄉里鄉親反倒走動少了,越發生疏了。
當時的現狀是年輕人多數都外出務工,留在家里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,要是遇到平常與大家來往較少的村民,家里有個紅白喜事,連請人幫忙都成問題。
針對這種情況,他們決定成立“場鎮大家庭”把村民們團結起來,一來可以增進大家的感情,二來村民有事情就讓“場鎮大家庭”來幫著組織,這樣既能減輕村民負擔,又能讓大家更加和睦相處。
大家說干就干,馮慶國、鄭小松等5人組成管理核心,籌備成立“場鎮大家庭”,然后他們再找到也熱心為大家辦事的20余位村民,組成“場鎮大家庭”的管理人員。
他們在村民中廣泛發動,讓大家積極參加,加入到“場鎮大家庭”中來,大家共同把這個事情做起來,于是組建大家庭微信群,在家的就入戶宣傳,在外務工的就電話告知,在大多數村民同意的情況下,他們建“場鎮大家庭”微信群,開展下一步的工作。
“依據當地的風俗,婚喪嫁娶這樣的事情都要操辦酒席,這就涉及到桌子、板凳等物品,我們的想法是讓大家一起出錢置辦一套,統一管理,改變一要辦事,還得家家戶戶去借這種情況。”馮慶國說。
于是,在廣泛發動的基礎上,“場鎮大家庭”管理人員帶頭捐錢,50元、100元、500元不等,大家根據自身的家庭情況,自愿為“場鎮大家庭”捐錢。
不僅如此,“場鎮大家庭”還幫著操持各項事情,將大事小事主持得有條不紊。他們運用這筆費用,以“場鎮大家庭”的名義為操辦事情的家庭送去一份心意。
真情感動眾鄉親
在組建“場鎮大家庭”之初,也有不少反對的聲音,少數村民質疑這筆錢的用途。
“有質疑的聲音很正常,我們管理人員在每支出一筆錢后,都會把賬算清楚,在微信群公布,做到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”馮慶國說。
其實在實際的運營中,只要是他們自己能做的,能不開支的盡量不開支,如果是實在要產生費用的,他們也做到了參與人員實行AA制,絕不用集體的一分錢。
就在“場鎮大家庭”成立不久,村民倪蘇紅(化名)的父親去世,倪蘇紅常年在外務工,也就很少在左鄰右舍幫忙。鄰里家庭有什么事情,其父親也很少出面幫忙,所以當時幾乎請不到人幫忙。
馮慶國等管理人員看到這種情況,主動出面承擔起為倪蘇紅安排,讓大家辦理料理,這讓倪蘇紅很感動,也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溫暖。從那以后,只要看到“場鎮大家庭”微信群里通知哪家有事需要幫忙,倪蘇紅都會主動詢問回家幫忙。
抱團共赴好生活
如今,只要場鎮有個大凡小事,村民們都會第一時間想到“場鎮大家庭”。鄰里之間調解糾紛、關注留守老人身體健康等,大家都會想到這個大家庭。
作為這個大家庭的管理人員,馮慶國等人想得更加長遠。
場鎮的環境衛生、孩子的教育培養、鄉村的振興,以及村民的增收致富都是大家庭管理人員考慮的事情。
“把大家團結起來,構建和諧鄉村,這樣的局面已經基本形成。”馮慶國說:“我們現在想得更多的是,怎樣立足當地的自然資源,發展富民產業,讓大家都能增收致富。”
他們不光這樣想,更是在這樣做。為了探索一條能帶動鄉親們都能參與的產業發展之路,馮慶國等人開始著手打造生態觀光園。目前,已經建成500平米的白鵝養殖場,周邊還將栽種桃樹、梨樹、李樹等經果林,積極打造集采摘、觀光、避暑納涼于一體的農業觀光園,帶領當地村民一起增收致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