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生鎮三合社區衛生室醫生廖秀乾:鄉親們的健康“醫靠”
廖秀乾(右)為病人測血壓。 記者 冉 立 攝影
重慶彭水網(記者:冉立 張玉婷)廖秀乾,長生鎮三合社區醫生,行醫20多年來,把每個病人當作自己的親人看待,不論白天黑夜、不論風雨冰雪,總是隨叫隨到,足跡遍及周邊的村村落落,遍及每一戶鄉親的門檻。近日,廖秀乾被縣委宣傳部評為崗位學雷鋒標兵。
日前,記者走進長生鎮三合社區,走近村醫廖秀乾,探尋他這些年來風雨路上懸壺濟世的足跡。
行醫
緣于一個樸實的夙愿
廖秀乾成為一名鄉村醫生,緣于一個樸實的夙愿——為父母減輕病痛的折磨。
廖秀乾的父親是名搬運工,長期負重行走在保家到遷喬的路上,因為行業的特殊性,不到50歲就成了病殃殃的身子;母親因為長期過度勞累,身體多個器官出現問題。
“那個時候交通條件差,出行全靠兩條腿,父母抓藥打針都是我在負責,硬生生地把我從一個醫學‘小白’練就成了一個‘半吊子’醫生。”廖秀乾打趣著說。
20多年前的三合社區,無診所,沒村醫,山路崎嶇遙遠,村民出村看病,太難了。高中畢業后的廖秀乾并沒有隨同齡人外出尋前程,選擇留在家里照顧父母。目睹家人被病痛折磨,自己卻束手無策,廖秀乾內心備受煎熬,夢想著成為一名醫生,為父母消除病魔的侵擾。
因為長期為父母親抓藥,一些常見的小病廖秀乾自己能開藥。1994年,他開始買藥書自學。1998年,進入黔江區社區全科醫學學校學習,開啟了自己正規的學醫歷程,并考取了全科助理醫師資格證。1999年,廖秀乾憑借著自己的醫學本領進入了社區衛生室,開啟了他的行醫生涯。
堅守
病人的要求是最高指示
行醫20多年來,廖秀乾堅守著治病救人的初心,把病人的要求作為最高指示,每天24小時處于待命狀態,只要患者求診,不管炎炎夏日還是數九寒冬,風雨無阻,有求必應。
廖秀乾至今還記得10多年前到保家鎮的一次出診。深夜,他接到了患者謝剛堯家人的求診電話。當夜大雨傾盆,廖秀乾走了一個多小時才到患者家中。經檢查,患者膽結石發作,劇痛難忍,必須送到大醫院進行手術治療。
“那個時候的基礎條件是真的差,需要準備2班人手把病人抬到羊頭鋪再到關口下彭水,至少要走5個小時,當晚的天氣根本沒辦法送人。”廖秀乾回憶,止疼藥加上止痛針都無法減輕患者的痛苦,最后還是加上針灸扎穴位,三管齊下才讓患者扛到了天亮。
這些年來,廖秀乾已記不清多少個寒夜獨自打著手電筒翻越一個又一個山頭,去解救病痛中的鄉鄰,多少次在線上給患者提供用藥服務。他笑著說:“對于三合社區家家戶戶的情況,我比村組干部都熟悉。”
這些年來,廖秀乾的喜怒哀樂總是和病人緊密相連。當病人被病痛折磨時他憂心如焚,當病人轉危為安時他又滿心歡喜。家人都說,他的心里只裝著病人。
苦學
精湛醫術守護百姓健康
約50平方米的衛生室內,診室、藥房、治療室一應俱全。采訪當天,廖秀乾接診了近10位患者,主要是來做理療。
“去年,我娃兒腰椎間盤突出在廖醫生這里做的治療,效果特別好。我的腰椎也出現了問題,特意來找廖醫生看,這是第二次治療,已經有明顯的好轉了。”來自保家鎮的患者張德全說。當天上門的患者大多來自外鄉鎮,主要是頸肩、腰、腿出現了問題,他們都是沖著廖秀乾的那一手針灸治療來的。
“醫術不精,不能守護一方百姓健康。”廖秀乾深知自己學的那些知識,在實際工作中遠遠不夠,這些年來,他先后到縣中醫院、四川成都的醫院進修學習,主攻毫針技術。
“這副通痹易針要3000多元,主要是用于腦梗病人的治療。這是普通的針,一般的腰腿疼痛就用它。”廖秀乾認真地給記者介紹。
記者看到,就診記錄本上廖秀乾仔細地記錄著每一患者的情況。廖秀珍,腰4-5椎壓痛,局部無紅腫,舌質紫暗,脈沉澀,多因舉重傷腰,毫針針刺腰痛穴……肖成偉,普子鎮,腰腿疼,血壓135/58;楊中秀,漢葭街道,肩周炎、腰椎病,血壓124/68……
勤學、好學、苦學,廖秀乾把學到的知識與臨床實踐很好結合,逐步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,同時也獲得了鄉親們的信任。忙里偷閑中廖秀乾說了句心里話,這些年快獲得多了,身上的擔子也更重了。
“除了治病,我還要開展健康科普宣傳,讓更多人了解到預防大于治療的健康理念,也使更多鄉親了解基礎的醫學常識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。”廖秀乾表示,會一直繼續扎根基層為老百姓服好務、看好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