靛水街道五湖社區多舉措抓好矛盾糾紛排查化解
“四招解四結”筑牢基層穩定防線
重慶彭水網(首席記者 趙勇 記者 楊麗媛)
核心提示
近年來,在矛盾糾紛化解工作中,靛水街道五湖社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,用“四招解四結”閉環管理工作法,以干部的“鐵腳板”、群眾的“熱心腸”、熱心人的“婆婆嘴”和全力以赴“扭到費”的工作作風,多方協同、多元解紛,讓群眾獲得感摸得著、幸福感聽得到、安全感看得見,在彭水新城建設中創建起一道新“楓景”。
用“鐵腳板”量“怨結”
12月11日,靛水街道五湖社區3組網格員候勝周清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微信,看看群里有沒有村民發的信息。他說,在與群眾聊天中,能及時了解居民的動態,因此,將“家常里短”做成每日“打卡”,成為他的習慣。
候勝周是五湖社區人,以前在外務工,2013年返鄉后就在五湖社區當起了網格員。“家里需要照顧,家門口也能找到事做,回來后掙錢和照顧家庭兩不誤。”候勝周說,回到社區后,他被聘為網格員,從此便開始練就一雙“鐵腳板”。
五湖社區3組常住人口有500余人,轄區重點項目較多,很容易產生矛盾糾紛。“定期上門走訪溝通,了解網格內居民利益訴求,幫助解決困難。”候勝周說,通過“鐵腳板”行動,有效消除了網格員巡查盲區,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,將很多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。
“我們立足預防,充分發揮網格的‘前哨’和‘探頭’作用,處理好群眾的心頭事。”靛水街道政法委員徐玲說,如今,靛水街道五湖社區實現網格化走訪全覆蓋、圈群化管控無禁區,有效提升了風險隱患前端感知力,為對癥診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干部的“鐵腳板”量實量細群眾“心頭結”,做到“底數清、隱患明”。
今年以來,靛水街道各網格員充分發揮“鐵腳板”的作用,共為群眾解決了用電、用水、證件辦理、養老保險參保及退休、子女入學等實際困難800余件次,累計走訪摸排潛在的矛盾糾紛1000余件次。
用“熱心腸”化“氣結”
“大家居住的地方,要共同愛護才好呢。”近日,董澤均在小區散步看到凳子一處被弄壞,他遇到人就耐心地和大家說起來。董澤均居住的小區是位于五湖社區的安置房小區,他也被居民們稱為愛關心事的“熱心腸人”。
董澤均是五湖社區原黨支部書記,2021年退休后長期居住在五湖社區。他在五湖社區工作40年。“我一直在這里工作,社區居民都是老熟人,知根知底,有時候開展工作就更方便,大家也愿意聽。”董澤均說,雖然自己退休多年,但一直關注著社區的發展,總愛到居民委辦公室走走看看,時常到居民家中坐一坐,和大家一起聊聊天,幫助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因此,他也經常“撿”點活路來做。
比如,前段時間化解的一處墳墓搬遷的問題,就是他在半路撿來的活兒。當時,兩家人因為墳墓搬遷交通通行的問題鬧起了矛盾,雙方互不相讓,各說各的理。這件事正好被董澤均撞見,他便主動上前問明原委,最后在他耐心細致地勸導下,兩家人握手言和。
像董澤均這樣的“熱心人”在靛水街道還有很多,這得益于靛水街道在促進鄉村治理工作中,充分發揮社會力量,積極探索組建“五老”自治隊伍、“新城老好人”“居民議事會”、志愿者隊伍等“N”支力量,充分發揮其民情熟、熱情足、接地氣的優勢,融入基層社會治理,協同參與宣傳、解紛等工作,以“人熟事清”“親情化解”等方式,實現“就地消化”,全力疏通群眾“氣結”。
用“扭到費”解“事結”
五湖社區位于彭水新城,是新城建設的核心區域,轄區內有學校、交通、醫院、房地產等多個重點項目建設。長期以來,五湖社區針對征地拆遷、重點項目推進等工作中不同的群眾訴求,立足社區實際情況,堅持在觀察中“號準脈搏”、在心理上“轉換角色”、從細微處“尋求突破”。
“項目越多,事情越多,工作也就越復雜。”五湖社區黨支部書記、居民委主任宋朝武說,征地拆遷、青苗補償、土地丈量等很多基礎類的工作都落到了社區,事情錯綜復雜,沒有耐心和方法,是很難啃下一個個“硬骨頭”的。
比如,在新城主干道建設上的一處征地拆遷,一干就是9年。社區做了不少工作,很多人建議通過司法程序解決。但是,在宋朝武等社區干部和街道干部的共同努力下,上門不低于50次,先后多次找當事人協商解決,前往外地與其他家庭成員溝通,反反復復做工作,在最后關頭,終于解決好了征地拆遷問題。
基層工作很復雜,很多工作都需要有“扭到費”的精神,不厭其煩、耐心細致。針對群眾對政策掌握不清、了解不透的實際,社區工作人員始終堅持不厭其煩的工作作風,因戶施策、逐一入戶做實思想疏導和政策宣講,“齊心協力、傳柴把火”及時有效解決群眾合理訴求,全力以赴解決好群眾“事結”。
彭水自新城建設以來,靛水街道五湖社區完成房屋拆遷1562棟477840.63平方米,搬遷墳墓5773座,推進重點項目建設20余個,有效助推新城建設提質提速。
用“婆婆嘴”疏“心結”
五湖社區綜合專干向燕,在社區工作多年,她說,社區工作就是不停和居民打交道的工作。而練就一張“婆婆嘴”就成了必修課。
“不要急,有啥子事情我們慢慢說。”這是向燕日常化解矛盾糾紛的口頭禪。向燕說,本來急性子的她,自從在社區工作以來,也慢慢“熬”出了耐心、細心與恒心。
“‘婆婆嘴’還是有用,前幾天侯某和侯某某因為院壩的邊界問題爭執不休,我們通過每天上門調解,與兩位中間人共同勸導,總算把他們兩人說通了。”向燕說,基層矛盾糾紛,很多時候都是“想不通”,把關鍵癥結找到,在不停地勸說下,有時候就能做到“藥到病除”。
在化解矛盾糾紛工作中,五湖社區始終立足法治,依托“苗鄉說事”平臺,堅持對已調處的矛盾糾紛開展全覆蓋的“回頭看”,通過普法宣傳以及“三登門五拜訪”等接地氣的方式方法,鞏固調處成果,用“婆婆嘴”下足功夫讓雙方當事人“握手言歡”“事心雙解”,有效疏通群眾“心結”,實現了矛盾糾紛的閉環管理,真正做到了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。
“社區干部練就一張‘婆婆嘴’,不是可有可無,而是越多越好。”徐玲說,基層干部只有認認真真地學一學“婆婆嘴”,面對群眾提出的問題,做到百問不厭,百說不倦,用自己的辛勤努力,換取廣大群眾的稱心如意。